1. 首页 > 星座配对 > 文章页面

钦州采茶剧的历史及演变(钦州市采茶剧)(钦州古装采茶剧视频大全)

正在没落的钦州市井文化 采茶戏

大家好,钦州采茶剧的历史及演变相信很多的网友都不是很明白,包括钦州采茶戏也是一样,不过没有关系,接下来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钦州采茶剧的历史及演变和钦州采茶戏的一些知识点,大家可以关注收藏,免得下次来找不到哦,下面我们开始吧!

本文目录

钦州采茶剧的历史及演变采茶戏(桂南采茶戏)是怎么样的钦州采茶剧的历史及演变

钦州采茶深受群众的喜爱,是民间艺术的一朵奇葩。

采茶戏,好听好看好有料

一、源流与沿革

钦州采茶有采茶戏、采茶调和采茶舞等多种形式,采茶调、采茶舞与采茶戏有很大区别。钦州的采茶戏源远流长,据文献记载,从清代乾隆年间就流传到钦州的灵山、钦州(钦南、钦北)、浦北了,距今已有270年的历史。采茶戏早年在福建、安徽、江西叫“采茶灯”,在湖南、湖北叫“采茶歌”,在桂北叫“采茶舞”。“采茶灯”、“采茶歌”、“采茶舞”在乾隆年间仅是一种民俗活动。据李调元的《粤东笔记》载:“粤俗,岁之正月,饰儿童为彩女,每队12人,人持花篮,篮中燃一宝灯,罩以绛纱,以絙为大圈,缘之踏歌,歌《十二月采茶》。”到了道光年间,“采茶灯”、“采茶歌”和“采茶舞”开始以故事为主线,编写出有人物、有环境、有情节的小戏,成为上元演出的“百戏”之一,故被称为“采茶戏”,也叫“唱采茶”。

钦州各县(区)的“采茶戏”与各种民间艺术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寻踪溯源,与民间木鱼说唱的关系十分密切。一八六七年,钦县(现在的钦南区、钦北区)“新半月茶会”的带班师傅何全龙是最早将木鱼说的唱本改编为“茶花”唱本的人,并吸收“南言”作为演唱“采茶”(小戏)的基本唱腔。到光绪三十二年(一九○六年),钦县“石头塘采茶班”的班主易演升大胆尝试将木鱼说唱本改编为大戏。易演升的改革大获成功,其改编的剧目如《董永卖身》、《陈三磨镜》至今还在民间流传。据老艺人陆德升讲,到了民国二十八年(一九三九年),承师传下来的34出传统采茶戏中,有四分之一来自木鱼说唱之本。“采茶红”除了与木鱼说唱有比较密切的关系外,与江西的茶篮灯、广西的采调以及广东的粤剧也有密切的关系。清道光廿六年(一八四六年),江西有位客商来到广西经商,曾把江西茶篮灯传到灵山的六秀村,使之逐渐形成今天的采茶戏。到了民国初年,“采茶戏”在灵山已经很盛行。最早的“采茶戏班”是伯劳的“六秀采茶班”,继“六秀采茶班”之后,其相邻的武利安金村、伯劳邓阳村、那龙中灵村,都相继成立了采茶班。据调查考证,这样的采茶班有几十个之多,排演了很多流传在民间的以故事为蓝本编成的采茶戏。到了民国三十一年(一九四二年),钦县采茶老艺人陆德升和郭德升也开始吸收广西彩调情调,主要吸收唱腔、行当划分和增加音乐伴奏,使采茶更有了一种风格。解放后,沙埠采茶队花旦钱秀凤,拜著名粤剧演员朱剑秋为师,从而吸收了粤曲的一些吹奏曲牌,使采茶戏更臻完美。

二、剧目题材

早期的“采茶灯”、“采茶舞”、“采茶歌”,其题材主要以劳动与爱情的民俗风情为主,当演变成有故事、有情节、有人物的“采茶戏”后,戏剧的题材就广泛了。有反映劳动人民的生活和斗争的,有表现普通群众的爱情的。但不管表现那方面的内容,都离不开表现人的命运。生离死别和悲欢离合,一直都是旧采茶戏的主题。这方面的剧目很多,如《陈三磨镜》、《朱买臣》、《屎坑坟》、《杀狗献米》、《高文举》、《张飞审瓜》、《王五打鸟》、《刘二姐闹嫁》、《马京与吗凉》、《伦文全叙》、《隔河看亲》等等。解放后,各地“采茶戏班”和文化部门在“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方针的指引下,坚持移植和排演了歌颂党的领导,表现人民群众翻身得解放,努力生产建设家园的剧目。如《打铜锣》、《卖瓦》、《山村医疗站》、《凤眼》、《一分钱》、《无意姻缘》、《买肥记》、《一见亲人》、《戏家公》、《定女婿》、《荔枝熟了》等剧,因题材现代,内容贴近生活,深受群众的欢迎。《无意姻缘》在大戏院连演16场,场场爆满;下乡巡回演出200多场,场场获得观众的鼓掌喝彩。《戏家公》参加一九九一年广西第三届戏剧展获“桂花”二等奖;《定女婿》在参加二○○○年钦州市民族民间文艺调演获二等奖后,被广西戏剧家协会选送参加当年中国剧协举办的“郑成功”百优小品小戏的比赛。

三、艺术特色

钦州采茶戏有自己独特和较完整的表演程式,戏中的脚色行当、唱腔及吹奏曲牌很具特色。其一,脚色行当原来只有旦角和杂脚之分,发展到今天有生、旦、末、丑四大行当,与花鼓戏、彩调剧、粤剧等剧种略同。但“唱采茶”,只演文戏,不擅长武戏,独特的传统表演有扇花、中花、钱尺花、酒杯花、“交叉跪转步”、“七点梅”台步。有杂脚的大胯走“矮马”、走“裤裆旗”和竖姆指的顺手顺脚;还有旦角的扭腰出胯摆步,走“娥眉月”等。其二,唱腔主要以“茶腔”为主,还有“大台”、“盘茶”、“钓蛤腔”、“正茶”、“南音”、“十里花”、“四平腔”等。其三,锣鼓和吹奏曲牌有“茶花锣鼓”、“长流水”、“撞点”、“冲头”、“点板”、“洗子板”、“三排九”、“采茶快板”、“游台曲”、“四不正”、“牌子尾”、“五马巡城”等。伴奏曲原始锣鼓发展到今天多种乐器,从而改变了伴奏单一的局面,这样既加强了音乐衬托感,又增添了剧情气氛,使采茶更具有欣赏性。如今唱采茶伴奏多用高边文锣,配三叮鼓、梆子、高胡、二胡、扬琴、中胡、笛子、唢呐等乐器。

“唱采茶”很普及的灵山县,各“采茶班”演唱的采茶戏又别有风格和特点。采茶戏有“开台茶”、“迎春茶”、“点茶”、“炒茶”、“送哥卖茶”、“梳妆茶”、“贺茶”、“拜年茶”、“钱鞭茶”、“煞台茶”等10多种程式。戏中的故事一般很诱人,人物性格很突出。主要人物是茶公、茶娘。茶公表演用矮步,茶娘用云步,舞蹈性很强。钦南区“采茶戏”的“贺茶”,是专为当地主人现编的一段祝福溢美之类的戏段,“贺茶”到了精彩处,看戏的年轻人纷纷解囊向漂亮的“采茶娘”献爱心,“唱采茶”达到了高潮。

四、流行情况

采茶戏能在钦州长演不衰,除了它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之外,更重要的是解放后各级政府对民间艺术的重视,大力扶持民间戏曲,提高其艺术水平。尤其是文化部门为使“唱采茶”的表演走向程式化、规范化,做了大量的研究和改革。第一,编写教材规范采茶。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文化部门曾组织专业人员针对采茶的特点编写了《采茶表演程式十二套》、《如何表演采茶戏》、《采茶戏的基本功》、《采茶在舞台上的行为》等有关教材,为各地采茶团队排练剧目、规范表演作参考借鉴,对改革和发展采茶戏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第二,举办培训班,提高表演水平。几十年来,文化部门先后不断举办培训班,仅在一九五七年举办的一期采茶培训班,就有400多人参加。打倒“四人帮”以后,举办了90多期,培训了3000多人(次)的文艺骨干。在一九八二年一次全地区性的采茶戏专题研讨会上,从事多年采茶戏研究和演出的老艺人和艺术家,对如何发展采茶戏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第三,考核发证,加强管理,鼓励采茶团队到民间去演出。一九八二年,仅原钦州县考核发证的采茶队就有400多个,业余演员达万人。一九八二年,全地区核定发证的采茶团队有685个。采茶戏在民间之流行真可谓盛况空前。第四,鼓励创作现代剧目,辅导排练,不断提高采茶戏的质量和表演水平。各县(区)文化部门一直以来都派出专业人员深入到乡镇辅导采茶戏团队进行剧目创作和排演。据不完全统计共辅导293个采茶队,指导创作现代戏一批,排演传统和现代剧目237个。经过辅导的采茶戏演出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和专家的好评。一九八九年八月,国务院有关部门在南宁召开全国“明清俗曲”历史研讨会,会议期间,历史学家和戏曲研究工作者戈定楞、顾建国、吴辰海、江波等人专程到钦州观看采茶戏的演出,观后对钦州“唱采茶”做了很高评价。著名历史学家戈定楞在留言薄上写道:“采茶艺术效果好,民间文化是个宝”。

群众喜爱采茶戏,就给采茶戏提供了发展的空间和繁荣的土壤。从过去到现在,钦州各县(区)的乡村几乎都有采茶队的组织和演出。如灵山县檀圩社岭采茶班、陆屋广隆采茶班、武利安金采茶班、文利谷埠采茶班、伯劳万利采茶班;浦北兼“唱采茶”的江城文艺队、福旺文艺队、寨圩文艺队、三合文艺队、北通文艺队、龙门文艺队、樟家文艺队;钦北的大寺演出队、贵台演出队、那蒙演出队,等等。活跃在钦南区的采茶剧团就更多了,有50多个,分页在乡镇村庄。有的采茶剧团名声远扬,不但在本乡本村每年演出300多场,还被请到邕宁、玉林、博白、合浦、广东等地演出。

钦州的采茶戏之所以流传很广,是因为群众喜闻乐见。逢年过节、婚姻嫁娶、满月做寿、甚至安葬先辈,群众都喜欢请采茶戏演唱一出。采茶戏的演出场地很简单,街头巷尾,村边地角,拉一块布幕点燃火把就可以开台。简单到真正是把“蓝天作幕大地做舞台”的境地,别有一番诗情画意。群众听到“开台茶”的锣鼓一响就会蜂拥而至,或站或坐,看得嘴巴仰仰,听得两耳摇摇。

“唱采茶”是钦州群众文化生活的重要内容,已深入到群众的心,所以流传很广。

采茶戏(桂南采茶戏)是怎么样的

桂南采茶戏于清代中叶从江西赣南经粤北传入桂南,距今约有四百多年的历史。根据其衬词的特点,采茶戏也被称为“吁嘟呀”。桂南采茶戏广泛流传于广西东南部的玉林各县以及钦州、梧州和南宁等市的部分县区。?桂南采茶戏属“三小戏”,以小生、小旦、小丑为主演,也叫“三角班”。它最初是以“十二月采茶”为主要内容的歌舞演唱,后在此基础上增加了开荒、点茶、探茶、采茶、炒茶、卖茶等情节,形成一整套反映茶农劳动和爱情生活的歌舞。表演时通常由一人扮作茶公,两人扮作茶娘,在歌舞中穿插一些有情节的生活小戏。桂南采茶戏中演唱历史故事或民间传说的被称作“采茶串古”,多为喜剧、闹剧。另外还有一些受彩调影响而出现的剧目,如《卖红线》、《卖水粉》、《卖杂货》、《斩柴得妻》、《剃头二借妻》、《虔诚娶妻》等。后因受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后避难广西的粤班影响,桂南采茶戏中后来出现了《倒乱鸳鸯》、《高文举》、《陈三磨镜》等大戏,总体风格发生较大改变,已不再是早年的采茶小戏。桂南采茶戏的主要伴奏乐器为锣、鼓、钹、木鱼、唢呐、笛子、二胡,道具有彩带、钱鞭、花扇和手绢等。其演唱曲牌,一是茶腔,即原套采茶曲调;二是茶插,即以“南昌小曲”、“四季莲花”为基础,吸取各地民间小曲而成。唱腔语言以客家话为主,地老话为辅,念白多为韵白。?桂南采茶戏载歌载舞,活泼热烈,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它与当地群众的文化生活、审美情趣密不可分,其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得到举世一致的认可。2006年采茶戏(桂南采茶戏)已经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文章到此结束,如果本次分享的钦州采茶剧的历史及演变和钦州采茶戏的问题解决了您的问题,那么我们由衷的感到高兴!

来钦州必看的演出,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粤剧,你看过吗

联系我们

Q Q:

微信号: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微信